近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今年各方高度关注碳市场机制建设相关议题,期待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实施达成最终共识。
11月14日,在COP29的“中国碳市场创新与管理实践”边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时指出,中国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接下来也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
过去十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51%,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重增长至17.9%,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5.3%。
赵英民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环境治理、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仍然薄弱,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要求更好处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制度创新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和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
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中国碳定价的主体形式。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赵英民指出,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建设,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形成了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配额分配方式,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压实了企业碳减排责任,推动行业低成本减排的作用逐步显现。2023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和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分别下降8.78%和2.38%。
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各类碳金融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体的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配套技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赵英民表示,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致力于在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基础上提供高质量碳信用,构建诚信、公平、透明的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的又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政策工具。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全国碳市场从无到有,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将按照‘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持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不断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低成本减排功能。我们希望继续与各方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碳市场发展,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赵英民说。
河北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绿色产业决策部署,全力推行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提供绿色服务,积极助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协会在全省开展“河北省绿色低碳示范单位”认定工作。